经常看到中国工业设计学者群中讨论学校管理的种种问题,这让我想起了2011年发生的一件对我震动很大的事情,那时我当了主管教学的系副主任不到一年,还处于管理方面的新手,看到了一封美国著名的罗德岛艺术学院的教师们给学校董事会发出的信件,内容让我大吃一惊。
罗德岛艺术学院(RISD)是美国老牌艺术设计学院,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学生只有2000多人,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2007年,RISD的董事会做了一件非常有眼光的事情:把我非常崇拜的日裔美国艺术家和多媒体技术专家John
永远这么年轻的Maeda教授
我还觉得这家百年老校在这位跨行业的天才领导下要焕发新生了呢,却没想到不到三年,他们的将近200名教授(不清楚包括不包括300多名兼职教授)居然发起投票,82%的老师对校长和教务长投了不信任票(no-confidence
vote),明摆着要给两位最高行政长官点颜色看看。
其实我那时还嫩,不知道美国教授就是喜欢投不信任票,每年都有一批学校领导中招,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不过校董会负责聘任校长,校长对校董会负责而不是对员工负责,校董会发声挺John
Maeda,他就不怕被炒,当然他也不能不完全理会老师的抱怨,否则所有政策无法推行,也是面上无光。而且牛教授纷纷出逃,则会拖累学校的经营,那时校领导就真的要被炒鱿鱼了。
要说到美国大学的管理制度,和中国高等教育由上至下的管理方式有很大形式上的不同,但是本质来说我却觉得效果差不多。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都以校董会为最高监管机构,而校董会由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担任,多数为商界人士,公立大学还得由州长任命校董,学校员工是没有发言权的。
校长主管学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也是学校的对外代表人。校长以下是分管各种行政和教学事务的副校长,包括财务,发展,人事,法律事务等等,这些副校长和学生以及老师的接触实际上并不多,却拿着高薪,因为他们属于高管,这些人换人也是非常快,特别是学校经营不好的时候,往往一两年就换一茬,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况更是普遍。
学校嘛,首要的任务是教学和研究,因此教务长(Provost)是校长层下边最大的官儿,也是教师的主管人。美国多数高校鼓励教授们治校,允许教授参与监督学校的日常管理,提出各项建议。教授选举代表加入到各个委员会,经常开会讨论从教学到财务的各项事宜。当然,这些建议最后能否被采用还是要等校领导的一句话,从我实际经验来看,多数时候建议不过是废纸一张。但教授有民主讨论的平台,不会觉得完全被一群脱离教学和研究的官僚左右,可以说这种所谓的民主形式能起到麻痹大众(特别是一帮知识分子)、安定民心的功能。
说回来罗德岛艺术学院这件事情,当然在学术界声誉很高的Maeda绝对不是官僚,教师们弹劾他的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和老师有足够的沟通(他的沟通方式很新潮:脸书、推特加博客,因为面对面的沟通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但人家老师不习惯这套),想要在传统的老学校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往数字化艺术和设计的未来一路狂奔,招致了一些老教师的不满。加上当时经济危机,学校财政有些困难,教授可抓住了他管理不善的把柄。
美国大学招聘教授要经过严格的挑选,从发布招聘消息到层层面试,参与面试的老师和领导要进行充分的讨论才可以最后敲定下来。但校长却不一定要经过这样的公开选拔,毕竟,能胜任校长一职的人才既要懂高校的操作和管理,又要有扎实的个人成就,还得有高瞻远瞩的眼界,最好还有广泛的人脉帮助学校发展,这样的人当然是凤毛麟角,校董会得去挖人,而且这些人也不一定愿意和其他人公开竞争,输了很没面子的嘛,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当然咯,校长的年薪在30多万到2百万美元之间,与同等规模的公司年薪是可以匹配的,社会上的地位更加崇高。
教授治校当然应该鼓励,但问题是,教授到底对管理懂多少?多数教授没学过管理和规划,不懂管理心理学,更不懂财务,而这些都是管理层最基本的任务。学校是个有机的整体,而教授每天忙着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都忙不过来了,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了解学校其他部门的各种需求?教授们的提议有时候根本就是天马行空,完全没有实施的可能性。
说句不好听的大实话,一些教授太过自以为是,只看到眼前的自我利益,反正谁来动他们的奶酪都不许,他们已经忘记了学校是个大集体,教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和员工,也有发言权。而且中层管理层基本上也是老师提拔上去的,所以不能总是说人家就什么也不懂嘛。
Maeda被弹劾后更加谦逊了,心里膈应是少不了的,证明有智商、有情商、有眼光、有干劲,也未必能治理好一个大学。他曾说“心中无惧才能干成事”,是因为他一直都有校董会的支持,大不了再找个工作,其实牛人到哪里都一样生存。于是他2013年突然宣布结束在RISD的校长生涯,跑到硅谷的风投公司做合伙人去了。
----------------------------------------------------
要了解美国学术界更多秘闻,请关注我的微信原创公众号:美国疯女博士